12月29日參加婚後 搭姪子的車到台北
經過圓山時臨時想到保安宮看看
這麼有名的廟宇還沒去過
趁這個機會進去看看順便拜拜
由於是假日來拜拜的人還蠻多的
還有外國遊客來此參觀拍照.
保安宮簡介
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上,主祀道教保生大帝,是大龍峒當地的信仰中心,
更是台灣北部重要的廟宇之一,由於創廟者為來自中國的福建同安人,
因此保安之名有『保佑同安』之意,創建至今已有200餘年;
保安宮佔地廣大,面積為3000坪,是難得一見的大廟,
建築的修護與維持更是全台廟宇的表率,並在1998年評定為國家二級古蹟。
保安宮的歷史發展
保安宮根據《淡水廳志》記載是在嘉慶10年(西元1805年)興建,
歷經10年落成;但在《台北保安宮專誌》所記載的是乾隆7年(西元1742年)
有泉州同安移民從其原鄉白礁慈濟宮保生大帝分火來台,初期是木造的廟宇,
後來神蹟威赫居民便在乾隆20年(西元1755年)擴建,歷經5年完工;
更值得民眾考證的是,在保安宮大殿的龍柱落款是在嘉慶9年(西元1804年),
如此顯示保安宮創建的年代比文獻上所記載的更要提早幾年。
保安宮在日據時代曾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重修,
光復以後由於戰爭影響因此廟務漸荒,
至民國41年在地仕紳創立保安宮臨時重整委員會,46年改制成保安宮委員會,
在主任委員的努力下籌得經費便開始復建,並增建圍牆和花園造景;
民國63年保安宮委員會發展成財團法人機制,走向服務便民的廟宇,
85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,對於傳統、藝術、教育等社會層面上具有更大的貢獻。
保安宮的建築特色
保安宮為三殿三進式,第一進為五開間的前殿加上左右各三開間的山門,
重檐歇山屋頂的前殿為『三川殿』,石雕的牆面為19世紀初作品,
而中門的蟠龍八角檐柱一對是保安宮現存最早的石雕作品,
為1804年所建;後殿主奉神農氏因此又稱『神農殿』,
左右兩側則附祀孔子與關雲長,殿右為保恩堂供奉歷代同安名人神位,
並設有凌宵寶殿、大雄寶殿,供奉道家三清與佛家三寶佛。
保生文化祭
保生文化祭就是保安宮每年例行的遶境活動,
在保生大帝神誕前一天農曆3月14日舉行,
當天會有許多傳統活動,上午在廟埕舉行民俗競技,
下午1點開始由報馬仔、土地公、頭旗車等率先開道,
接著各寺廟軒社、力士會、藝陣等展開拜壽表演,
最後的放火獅活動更將遶境推到高潮;
保生文化祭除了遶境活動外,
古蹟導覽的活動更是受到歡迎,
讓學校機關團體等增進對鄉土藝術的認識與了解。
目前保安宮各殿所奉祀神明如下:
- 正殿:保生大帝與三十六官將
- 東邊:天上聖母、福德正神
- 西邊:註生娘娘與十二位婆姐
- 西後方:(神將(大仙尪仔):金吒)田都元帥、西秦王爺(神將:黃飛虎)
- 西側中間:太歲星君
- 後殿(左而右):玄天上帝、至聖先師、神農大帝、關聖帝君、開山先祖
- 大樓三樓:三寶佛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音菩薩、善財龍女、韋馱菩薩、伽藍菩薩
- 大樓四樓:
資料來源來自網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