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橘(學名:Murraya paniculata)[1][2],別稱七里香、九里香、十里香、千里香、萬里香、滿山香、九秋香、九樹香、千隻眼、千隻眼跌打、千枝葉、臭千隻眼、小萬年青、青木香、四季香、四時橘、石柃、石芬等,為芸香科九里香屬植物,種加詞 paniculata 意為「圓錐花序式的」。
月橘的花能提煉芳香油,花及熟果可供食用,曬乾後的花可泡茶飲用,古時貴族使用月橘的樹皮或樹脂,與雅香同置薰籠中薰香衣服,木材堅硬可作手杖、印章、農具及小刀柄等,亦常人工栽培作綠籬之用。花期4-9月,果期9-12月。月橘的花因濃郁而獨特的香味,能飄散往遠處故而有七里香、九里香、十里香、千里香、萬里香、滿山香等之稱。
原產於亞洲南部,現分布於台灣、中國、琉球、菲律賓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斯里蘭卡、印度、澳洲等地,中國國內分布於海南、廣東、福建及廣西、貴州、雲南、湖南四省區的南部,多長於海拔高的山地疏林或密林中或低地的丘陵地之中,喜溫暖較濕潤的氣候,不耐寒,生長適合溫度介孚於攝氏20-28度,常見於石灰岩地區,花崗岩地區亦有分布。亦有人工栽培作綠籬之用,主要以扞插、播種及高空壓條法繁殖,扞插法苗多,但成株慢,播種法則可快速獲大量苗木,故一般大多選用播種法。主要蟲害為蚜蟲引致的煤煙病、星天牛幼蟲侵害基部及粉蚧。
月橘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,高約1-10米,高可達12公尺。樹幹及小枝淡黃灰或灰白色,略有光澤,無毛,分枝細長且多,小枝圓柱形,橫切面呈鈍三角形,底邊近圓弧形,木質堅硬。葉為奇數羽狀複葉,互生,常為3-5片,稀有7片,幼時為單葉,葉軸不具翅;小葉3-9片,常為5-7片,卵形、卵狀披針形至近菱形,互生,頂部狹長漸尖、尾狀漸尖,有時短尖或稍凹,基部近圓至寬楔形,變異極大,兩側對稱或一側偏斜,紙質或厚紙質,表面深綠色,有光澤,背面青綠色,密生腺點,腺點乾後呈褐黑色,全緣,呈波浪狀起伏,中脈凸出,沿中脈披微柔毛或近無毛,側脈每邊4-8條,無毛,長約2-9公分,寬約1-4公分;小葉近無柄,披微柔毛,長不足1公分。花為聚傘花序,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內,通常花為10朵以內,有時多達50餘朵,有時為單花,花白色,星狀,極芳香,直徑約3-4公分;花序軸披微柔毛;花梗細長,長約6-10公釐;萼片4-5枚,卵狀三角形,宿存,邊緣有疏毛,具油點,長約1-2公釐;花瓣4-5枚,狹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,白色或淺黃色,盛花時稍反折,散生淡黃色半透明腺點,披微柔毛,長約2-2.5公分,寬約2-5公釐;雄蕊8-10枚,長短相間,長的長約10-12公釐,短的長約6-7公釐;花絲線狀,上部漸細而頂端尖,下部扁而較寬,比花柱略短,無毛;花藥卵形或橢圓形,長不及1公釐;雌蕊子房上位,長筒形,2室,每室有1-2胚珠,2胚珠時為上下連生;花柱棒狀,綠色,連子房長約12公釐;柱頭比子房寬或等寬。果為漿果,卵形或橢圓形,先端尖銳,成熟時由綠色轉變為橙黃至朱紅色,有甚多乾後凸起但中央窩點狀下陷的油點,長約1-2公分,寬5-14公釐,大小變化大;種子1-2顆;種皮具棉質毛。
月橘以葉和帶葉嫩枝入藥,味辛、微苦,性溫,有小毒,歸心、肝、肺經,陰虛火亢者忌用,藥材主產於廣西、廣東、福建等地。中藥名為九里香,藥用之名始載於《嶺南採藥錄》,具祛風除濕、行氣活血、散瘀止痛、解毒等功效,主治胃痛、脘腹氣痛、風濕痹痛、牙痛、疥癬、腫毒、皮膚瘙癢、跌打腫痛、蟲蛇咬傷等。根莖煎劑有抗生育、局部麻醉及解痙等功效,能治平喘、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等。花果有散瘀止痛、行氣活血、解毒消腫等功效,能治風濕痹痛、胃脘疼痛、跌打損傷、蛇蟲咬傷等。多種九里香屬植物自古以來已使用九里香之名作入藥之用,而本種與同屬的九里香(Murraya exotica )同載錄於《中國藥典》2005年版,同為中藥九里香的法定原植物來源種之一。
九里香(Murraya exotica),同為芸香科九里香屬植物,分別在於九里香的自然分布於離海岸不遠處的砂壤土地,而月橘則分布於海拔高的山地疏林或密林中或低地的丘陵地之中;九里香喜陽光,耐乾熱,而月橘立地則喜較濕潤及頗耐陰。九里香的花葉均較月橘小,九里香的小葉最寬處為葉片的中部以上,頂端鈍,有時近圓或急尖,長約3公分,寬約1.5公分;月橘的小葉最寬處為葉片的中部或中部以下,頂端漸尖或短尖,長約2-8公分。九里香的成熟果實長與寬約略相等,頂端鈍或急尖;月橘的成熟果實長遠過於寬,多為狹長橢圓形,頂端錐尖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