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3549

IMG_3550

中文名稱番石榴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英文名稱Guava
學名:Psidium guajava  Linn.
科名桃金孃科(Myrtaceae)番石榴屬(Psidium)
別名:雞矢果、秋果、撥仔、番稔、梛拔、那拔、藍拔、
那拔仔、菝仔、芭樂、番桃、嶺拔、林仔拔、扒仔
原產地原產熱帶美洲,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均有分佈。
分布產地分佈台灣全島各地。
用途:1. 食用:果實是很好的食用水果,是民間庭院常見的果樹
自製果汁:軟熟番石榴 1 個、蜂蜜 3 匙、開水 50cc、冰塊少許。
將番石榴切成塊狀,加開水,用果汁機攪拌成汁,過濾後混入蜂蜜、冰塊即成。
若將番石榴先去子核再打碎,則不必過濾,但養分降低。有美容養顏、利尿效能。
自製番石榴酒:成熟番石榴 1 公斤、糖 1 公斤。將番石榴用冷開水洗淨晾乾,
橫切成 4~5 片,裝瓶時 1 層番石榴灑 1 層糖,密封兩個月以上即成。
有活血、養顏效能。民間傳說,喝多番石榴酒會導致男性倒陽症,
實為無稽之談毫無科學根據,可放心飲用。
2. 藥用:葉、果實:收斂止瀉,止血,驅蟲。治痢疾,泄瀉,小兒消花不良;
鮮葉:外用治跌打損傷,外傷出血,瘡久不收口;果皮:治糖尿病;
未熟乾燥幼果:收斂止血,消炎止血。治痢疾;根:倒陽。為制慾劑。
乾果及葉,煎湯內服,止瀉痢,治糖尿,但大便秘結及積滯未清者忌服;
鮮葉搗敷,治外傷及跌打;根傳為僧侶之制慾劑。
 

DSC05017.JPG

DSC05019.JPG

莖:常綠小喬木,高 2~10 公尺,樹幹多彎曲,樹皮褐色,易脫落而呈光滑狀

樹枝在樹幹基部便開始分出,嫩枝被有柔毛,四稜形,幼時紫紅色,

老時則為褐色,多光滑無毛

葉:葉對生,長橢圓形或卵形,長 8~18 公分,寬 5~8 公分,先端銳尖,
基部鈍或圓,革質,全緣,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顏色較淡,散生細柔毛;
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,側脈每邊 3~7 枚,延伸至葉緣附近;
葉柄短,長 0.2~0.3 公分,有時近似無柄
花:花單生或 2~5 枚呈聚繖花序排列,腋生,有長梗,花瓣白色,
開放時徑 1.5~2.5 公分,略帶香味或無香味;花柄細長,長 1~2 公分,
綠色,初有柔毛,後則光滑無毛;花萼筒狀,長 0.6~0.8 公分,綠色,
有柔毛,先端裂片 4~5 枚,裂片卵狀三角形,能隨果實長大,而殘存在果實的先端;
花瓣 4~5 枚,倒卵形,長 1.5~2 公分,先端鈍;雄蕊多數,花絲細長,線形,
伸出於花外,好似一堆亂髮;花藥黃色,二室,橢圓形;
子房下位,綠色,卵形,花柱細長,線形,柱頭點狀。
果實:果實為漿果,梨形、卵形或扁圓形,徑 3~15 公分,成熟時為黃色或紅色,
視品種而異,內有種子多數;種子小,卵形,淡黃色或白色
 

DSC05020.JPG

DSC05023.JPG

特性 :   台灣於 1694 年就有栽培記錄,1915~1918 年自夏威夷及美國再引入優良品種,隨後又經改良或突變選種,現已成為台灣重要經濟果樹。品種依用途大致分為甜味種及酸味種兩大類,前者適宜生食,後者適合加工。本省甜味種品種極多,品系有在來種、美國種、廣東種、印度種、爪哇種。台灣光復後,再由各地實生變種選育出四季拔、正冬拔、東山月拔、甕仔拔、港西月拔、石汾月拔、梨仔拔等。另有引進栽培種泰國拔、無子拔、紅肉拔等。

其他:番石榴葉具芳香,將葉片去毛曬乾,可用來沖泡當茶或加白糖煎煮治暑熱,飲後齒頰留香。亦有婦女用番石榴葉煮水洗髮,據說能使毛法黑潤柔滑。另番石榴含有強烈鹼性澀味,入味能制止胃酸發酵,入腸能收歛腸粘膜;在熱帶地區,常用未熟果鹽漬或晒乾研末食用,可治小兒食積、驅蟲或治糖尿病。果皮治糖尿病殊效,據說每天吃 3 個硬脆番石榴即有預防兼治療效果。除外果實可製果汁、果醬、果乾、蜜餞或釀酒。番石榴可用播種、嫁接、扦插、壓條 4 法,但播種的幼苗僅作砧木,以後再經嫁接優良品種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曉悠 的頭像
    曉悠

    momo52的部落格

    曉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2) 人氣()